close


大意:
本書為 證嚴上人著作
副標題為: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架構也依其副標之序而論


心得:
坊間有很多談時間的書籍
所論述的大都為成功、事業層面
愚認為上人的論述偏向時間對生命的意義及時間是有限之層面
像是添一歲的平常講法告訴我們其實是生命中少了一歲
我們平常很自喜的又增加一歲是從頭開始算
上人則是用倒數的方式
讓我感到非常震撼
我確實會初始發心但後來起懶惰散漫心而讓想做的事做不成
「恆持剎那」的概念能讓自己用簡單的字語謹記在心
上人提及修行和行善都在日常生活中
能理解也有在做但進步空間還很大
上人說他是計算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這句話我想就是書名為何取「人生經濟學」的原因吧

空間章節首先終於讓我瞭解到上人常說的四大不調是哪四大了
並強調對別人付出其實是成就自己、幫助自己,並有可能得到他人肯定
這章精髓在於要透過愛來擴大自己與自己能做的範圍

在人與人之間這章
告訴我們人是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清淨本性
要持續練習控制情緒
對任何人都要感恩、面帶微笑
對任何不順之事都不要太過在意
較讓我訝異的是提到忍耐的必要性
不管是對朋友、同事、家庭成員等都要心胸寬大
也不要認為自己付出的比較多
尤其後者讓我因最近在工作上的情況看了有戚戚焉
是該調整心態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這四神湯我有嚥下但未消化
盼時常想起這美味食物所帶來的身心舒暢
雖然對現在的我而言知足就很難了
最後上人也呼籲懺悔是以智慧耐心地洗滌內心的汙垢
雖然每天上下班都會對進入醫院大門映入眼簾的佛陀問病圖行三禮
會做當天的感恩和懺悔但後者程度不夠
希望菩薩道上日日精進

書中有些觀念老實說就我目前的思維是不太能認同的
而每講一個觀念大都有相關的故事、案例引述印證
不會覺得枯燥並能幫助瞭解是很棒的
感恩上人與此書


佳言:
1.地球生態令人憂心,唯有淨化人心,才能緩和生態危機;人人合心、協力,方能拯救苦難人,因此要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2.若以沉迷享樂為快樂,小惡累積也會造成巨大惡業。

3.人生的時間若流失,則永遠無法挽回,所以應重視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4.人世間從表相上來看存有貧富、尊卑的差別,實相上卻是真正平等;諸如時間,每一天每一個人,都是擁有相同的廿四小時,端視各自如何運用。

5.有智慧的人,付出、做事的時候,才是利用時間。

6.生命儲存槽中時間有限,每天睜開眼就應明白時間只有這麼多,不用白不用,一定要善加運用;而且時時刻刻用於善行福德,舉手投足都要謹慎。

7.(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8.倘若一個人的壽命是八十歲,過一年不就是減少一年;多一歲,其實是生命中又少一歲。

9.人生辛苦計較為了什麼?在生活中勞碌奔波,與人明爭暗鬥,到最後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10.人生數十年,其實很短暫,因此要常自我警惕,做什麼是只要方向正確,就要認真把握當下,否則一旦錯過因緣,再也不可得。人生只有一次,所謂的「一次」,是每個人所有的過程都只有一次。

11.常聽人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生方向要對準,無論路途多遠、時間多長都要認真走;倘若抱著「今天做不到,明天再來」的心態,就是不認真的人生。

12.做任何事都要殷勤不懈,如發心修行,初始還會把握時間精進,然而凡夫心很容易在生活中變得散漫,因此「懈怠、散漫」是停滯慧命的最大殺手。

13.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看到如此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生死只在一瞬間,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人生還要計較什麼?重要的是,做人要積極---能做、該做的好事,把握當下去做,啟發愛心還要持之以恆。想想海嘯過後,海面依然平靜美麗,而社會混濁的浪潮,何時才能恢復清淨?

14.每天早晨起來,我會先伸伸手、動動腳,感覺可以自如順暢,翻個身能坐起來,我就很感恩;因為可以清醒、健康,應該要感到知足。其實,人是否能預計自己廿四小時都能平安度過?很難說。

15.一口氣能順利的呼出、吸入,就是生命存在時;平常大家覺得呼吸沒有什麼,是很簡單的事,然而生命就在呼吸間。

16.有需要的人所求不多,然而有能力的人卻因吝於付出,或者擔心少給有失顏面,錯失及時助人的機會。

17.凡是不能等條件都具足才做,每個人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方向正確一定要把握機會去做。為社會付出也相同,不能藉口自己年少,還要等到年老、責任減輕,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有空閒?人生能懂得運用智慧,在忙中爭取時間造福人群,才是最正確的事。

18.常說『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做什麼歡喜?做好事才會歡喜;若是與人相爭、計較,耗費時間又損人不利己,智慧就是能把握時間做好事,自然能得輕安自在。

19.人生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時間所累積的,懂得善用時間的人,會過得很充實;虛耗光陰的人,則空白流逝。

20.「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為自己很善良,只是習氣不好,想想哪個惡人部是由惡習累積而成?

21.隨著生命的流程,無法留住年輕時的活潑、可愛,也擋不住身體的老化,若只是愛惜自己的軀殼有什麼意義?佛陀教導我們要愛惜慧命,慧命沒有老少美醜之分,也不會變形,能於天地宇宙間永遠常住。

22.所謂「慧命」,就是智慧的生命,來自於我們有了身體,能與人群會合,共同志願付出,就能互相增長智慧。

23.有時聽人說:『我好難過。』那是因為心過不去,而感到時間漫長難熬;內心若是歡喜、快樂,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所以在生活中,應培養健康樂觀的心,一旦面對不如意時就會容易過去;即使遇上不可避免的病痛,若能以感恩及尊重生命的心接受,也可以讓痛苦快快過去,「痛快」地過日子。

24.寶貴的時間都是自己浪費,並沒有他人障礙,自己將自己留在迷夢中,所以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重要的是能自拔,若是沈浸在懈怠的漩渦裡,只是分分秒秒虛耗時間。

25.要將生命用在最需要的時刻,有人問我:『生命的價值何在?到底要以什麼尺度衡量?』我說:『生命無法以尺度衡量,無法用金錢價值並論。生命是無價的,重要的是會用才有價值。』

26.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若能聽聞一句真理,並加以實踐,死了也不足惜。因此不必計較生命長短,重要的是能否懂得人、事的道理,懂理後是否能實踐?將生命運用在人、事、理會合的生活中。

27.俗云:『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忙錄才不容易生出是非禍端。

28.看大愛臺是心靈復健,當志工是身體復健。與其要求他人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復健自己的心靈,周圍的環境就會隨之改變。

29.每每看到慈濟人無悔無尤地付出,整天做得很累,還說:『做得很歡喜,很感恩。』自己出錢出力,還說感恩、歡喜,這就是「喜捨」。若問:『為什麼要這麼做?』慈濟人會說:『歡喜甘願』,這種清高無所求的付出,「甘願做,歡喜受」的境界多麼高。

30.我們應時時向內自省,倘若不斷地計較、埋怨,就是自己這一念沒有過關,種下不好的種子。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不可能每個動作、每句話都覺得順心如意,我們應藉事練心,考驗自己的功夫,遇逆境看能否不生惡念,還感恩對方;能如此,就要恭喜自己內心晴朗、自在,沒有被這一關卡住。

31.要常問自己的心,不要問他人的心,看不順眼他人的舉手投足,要控制好自心---那只是對方這一秒鐘的觀念和舉動。抱持這種心態,對方言行舉動與我們的心就沒有衝突,心關、秒關就跨過去。

32.其實無論修行或行善,都在日常生活中;能時時保持一分善心,凡是懂得把握時間盡本分,內心就會輕安自在,生命也會更加充實美好。然而「發心容易,恆心難」,有時候看到他人行善很感動,聽到做好事也會發心投入,但是往往流於一時的感動與發心,三分鐘熱度難以成事,因此必須「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33.什麼叫做「恆持剎那」?剎那,即是起一念心的短暫時間,發心立願不需長久,只要起一個心念;但是起了一念善心,要趕緊把握剎那間的心念與願力,「恆持」生生世世,恆是長久,持是把握;能把握剎那生起的好念,則終身受用不盡。

34.「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把握一念初發心好好地做。

35.「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毅力和願力多麼重要;發心立願,確定人生方向,就要恆持初發心,力行一生。

36.現代生活匆促忙碌,倘若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如何安排、利用時間,會被時間所利用;我們要做時間的主人,自我管理時間,就能事業、志業平行精進。

37.睡眠八小時多了點,其餘的八小時若都在休閒、無所事事,可惜浪費了,這是不懂得記算真正的經濟;世間的經濟,總是好壞起伏,有時虧損,有時還能盈餘,但是人生的時間若流失,則永遠無法挽回,我都是計算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38.我們應該學習人生的經濟學,而非斤斤計較於財物多寡的經濟。

39.人生這條路是長是短?任何人都無法預料,其實生命不在長短,端視如何運用與提昇價值;即使壽命再長,若不能發揮價值也是徒然。

40.人生在世,脫離一切自私、追求的煩惱,為人群而生活,才能自在、輕安,真正發揮人生價值,是真正的人生。

41.人生何必在壽命長短數字中計較,與其想盡辦法求添壽,不如紮實地發揮生命效用,才是真正的長壽。

42.我常與時競爭,認真地把握當下,就是要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

43.現代人常因忙碌而作息紊亂,有時日夜顛倒,生活很不規律。其實該工作時要分秒必爭,該休息時就應休息,以儲備白日工作的力量;人生的時光可貴,不要將大好的白日浪費在無所事事上,應該分清日夜作息,好好地規律生活。

44.起初要早起或許有些困難,有一個方法---翻個身,轉過念頭;起床後,會感到很快樂、有朝氣。時常訓練自覺自醒,該清醒時要清醒,該休息時趕緊休息;時時警惕自己的精神觀念、思考模式,如此即成生活中的習慣。

45.(無量義經)所描述的「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是我們追求的心靈境界,大家可以互相提攜、精進,沒有空間的阻隔,也沒有時間的障礙。

46.昨是今非,生命無常。我常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還能把握使用權時,若是理念正確,投入社會公益、廣利群生,就是發揮生命價值。

47.行善、行孝不能等。

48.地球是大乾坤,我們的身體如小乾坤,因為地球是「地、水、火、風」四大合成,我們的身體也相同。宇宙之間,地球有四大---堅硬地殼是「地大」;地底下有「火大」,火山地熱往往都很壯觀;水脈流動是「水大」;空氣則是「風大」。只要一大不調和,大自然就會出現問題。

49.人的貪念是無止盡,即使在多的享受與財物都不夠;有人認為:生活富裕還要享受富麗堂皇,但是即使身居豪宅,心仍無法滿足,苦於追求更多,如此能真正快樂嗎?

50.付出是人生可貴的幸福,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成就自己。

51.佛陀在舍魏國時,曾對弟子們說:「世間千千萬萬無量的法,沒有一項比「心」
轉得更快;也沒有一件事是「心」無法模仿的。因此要照顧好這一念心,只要不好的心念一轉動,要趕緊謹慎地降伏;倘若能關照好自心,萬法道理就在其中。

52.孔子說:「擇不處仁,焉得知?」就是教導我們慎選居住的地方,若能選擇好人群居之處,正所謂「里仁為美」,仁德的人多就是最美的地方,也是有智慧的選擇。

53.修行的功夫要縮小自己如微塵,才會可愛;否則自我膨脹,對人粗聲粗氣,令人感覺高不可攀,不易親近,如此即使有才華,也僅侷限於自己的範疇,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

54.俗云:『事在人為』,做事不要怕困難。

55.多用心就可以啟發人人的愛心,讓大家知道要開闊心胸,切莫輕視每個人點滴的力量,只要一個人再影響一個人,從一個地方做起,凝聚力量就能將善念推展出去。

56.幫助他人其實是自救、保護自己,愛人自然會得到人愛。

57.台灣慈中老師帶著學生到印尼紅溪河附近由慈濟蓋的中小學做交流,這段時間由當地學生陪著慈中的孩子,一個陪伴一個,到他們家投入生活互動,還陪著了解風土民俗等,得以見證歷史,親眼見到貧苦孩子的轉變。

58.在甘肅某間學校,記者看到一位小朋友,吃力地以指甲緊緊捏著一公分的鉛筆芯寫字,因為物資取得不易,她有這一小段鉛筆芯還是寫得很開心、很認真。

59.我常說「效應」,不要輕視自己一點點的力量,如一滴水滴入水池,漣漪會一圈一圈地散開;任何人都可以是那一滴水,引發漣漪擴散的效應。

60.人人都應尊重生命,所以愛要開闊,合心助人;無論何種宗教、種族、國別,大家和平相處,共同為一念愛去付出,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

61.凡事我們都應反求諸己,唯有先付出,才能受到他人的肯定。

62.複雜煩惱即是無明,有時外境一來不能盡如人意,脾氣、習氣立即發作;明知需自我控制,卻總會按捺不住自己的心。

63.佛陀說:『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智慧與清淨本性』,修行是要啟發善良本性,練習控制情緒、改正習性。

64.我們常以「開心」形容歡喜無憂,意思是要開闊自心。

65.慈濟人常說「感恩」,一句發自內心的感恩,不僅是世間最美的語言,也是人與人之間最虔誠的對待。

66.若想調和脾氣,減少衝突,同樣少不了感恩,就從自己做起---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感恩,面容常帶微笑,感恩每一位家人;踏出門時,對街坊鄰居心懷感恩,甚至對過路的陌生人都要感恩。

67.「感恩」與「謝謝」在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感恩」的「恩」字是心上有「因」---因,就是種子;這顆種子深深種入心田,生根、茁壯,結出纍纍果實,表示程度很深刻。

68.「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

69.「心開運轉福就來」,想想擔心沒有用,應該要找一個心開的方法。

70.盡本份,得本事;生活中盡心盡力,自然有自己的生活本事。若貪圖他人地位高、財產多,這都是超越本分;有些人謹守本分,雖然現實條件不如人,但是有一分超越的本能。

71.今日社會經濟富裕,普遍家庭環境優渥,孩子備受疼愛,享有豐富資源;因為生活過於優渥,變得不知足,心靈苦不堪言。反觀許多苦離家庭中,孩子懂得上進,自愛、知足,能守本分,擁有單純的歡喜。

72.何種環境最好?懂得道理,守本分、盡本事就好;生活若遇瓶頸,要及時提起責任感與勇氣,才不枉來人生走一趟。

73.人人必須有規戒,「戒」是防非止惡,預防自己逾越禮節,這叫做「懂規矩」。做人首重「人道」,謹守做人的道德---五戒五常,律己防非,五倫有序,萬善和融。

74.佛陀說:『一念貪心,就是無形的毒蛇;去除貪欲,才不會惹禍上身。』人往往因一念貪婪,招致有形或無形的禍患,因此即使經濟不景氣,應藉此自我教育---掃除貪婪,還本歸源,也就是回歸清靜本性,克勤固本,才能保安康。

75.生活簡單、清平,還會有什麼欠缺?用感恩心疼惜大地,以愛心疼惜物命。

76.人浪費過度,一味追趕流行,隨意花錢購買物品;又不懂得珍惜,物品沒壞也丟棄。其實流行只是人的虛榮心作祟,不要只因一時想要就買,而應謹慎地用於必需;既然是必需品,就要珍惜、愛護,即使物資破舊、損壞,也可以發揮巧思再利用。

77.生活在這一片天地之間,應克服自己欲念。

78.一般人做事常會找藉口:身體不好,還有什麼不方便等。時間總是在藉口中流逝,理想也隨之失落。

79.每個人都有本能、潛能,只是若好逸惡勞,往往在生活中就不知不覺地廢棄。

80.其實人生有所為,有所不為;可為之事就應積極地做,把握當下付出,會有最豐富的心得,同時感到無比歡喜和自在。因此對於自己選擇的方向,既然正確,就要守住信念,無論家庭、社會或整個國家,人人都應有無私信念;更要相信,總有一天再坎坷的環境都會改變。

81.人生苦短無常,看到世間悲苦的景象,應啟發自己的愛心,身體力行及時行善;因為有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善環境,這就是愛的生態。

82.能憑藉自己的實力做事,生活清淡平實,行有餘力能助人,不就是知足而富有。

83.遭遇困頓橫逆能善解,如此則受福有餘。

84.人的生活到底需要多少物資?沒有基準。只要心中有愛,克勤克儉,每個人還可以做幫助人的人。

85.生活中,難以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倘若內心狹窄,什麼都過不去;心若放得開,還有什麼煩惱可纏繞?種好因得好果結好緣、得好報,這是因果循環;與人結好緣,應先去除瞋怒的習氣,從「忍辱」做起。

86.「忍」的確不易,中國造字巧妙---刀字插在心上,能拔出而不傷身,才是真功夫。有些人親切和藹,大家見了就開心。

87.平常心胸寬大,面對任何事不計較、不發脾氣,認為是本分該做的;所以忍---並非「忍無可忍」,而是「忍而無忍」,與人相處就不會有障礙。我常說:「人圓、事圓、理就圓」,對人能圓融,做事能圓滿,道理就圓,這就是清淨圓滿的心。

88.小時候父母疼惜、照顧,子女要有反哺之心,長大之後回饋、孝順父母。

89.為了維繫家庭,每個人各有責任與本分,只要認清自己的責任、安守本分,即使終日忙碌,仍會感到平靜;若動輒埋怨「要不是為了你們,我何必這麼辛苦」,或認為「自己付出比別人多」,則情緒難以平衡,煩惱不斷,使家庭爭執不安。

90.教育要有優良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在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都有好的楷模。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模」;到學校,老師是學生的「樣」,有好的典範觀摩學習,就能培養人生的理想價值觀。

91.每個人都有發揮愛的能力,無論家庭或學校,要讓孩子懂得如何自愛愛人;倘若一直單方面給予愛,時間久了,孩子會感到接受是理所當然,缺少培養自愛的能力,遑論付出愛人。所以師長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要教導仁義禮節、倫理道德等待人處事的道理,這都必須從家庭、社會、教育單位一起合心推動,才有力量。

92.環境很重要,其實人性純真,只因後天環境薰習、誘引,而改變習性;若有善的環境影響,受到感動,自然會接受正確的觀念。

93.擔憂的是自以為「我甚麼都已經懂得很多」,人不能自大,需能放下自己的身段配合他人,而非一味要求他人配合自己;一個人若常有「你不對,我對」的對立,永遠與他人相背,方向無法一致,做事也會很辛苦。

94.最成功的人,不是以威嚴降伏人,而是帶人的心,用柔和的愛感動他人。

95.「走動管理」的觀念---你有困難不能來,我有心走過去幫忙,這種走動管理的方式很重要。

96.有位主任表示,其實無論在何處工作都同樣辛苦,環境也差不多,然而只要主管有心,讓大家感受歡喜與溫馨,自然安心做事。

97.領導者多走動關懷,有困難大家幫忙,即使再難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98.「忍」的功夫:『你目前只是「忍」,而已,還未到「吞下」的地步;不僅要吞下,還要能「消化」,才是真功夫。』

99.一般的忍耐就如石頭壓住種子,其實種子仍在,只是一時長不出來;所以不僅要能「忍」,還要真正吞下、消化,才能消弭怨氣,盡而吸收養分。諸如他人一時無心講了難聽的話,自己卻「有意」聽進,無法善解消化。

100.人常因自尊心作祟,做得好就希望得到讚美;做不好就會產生自卑心,甚至因自卑而轉為傲慢的態度。因此我們無論身處任何環境,應常常自省:是否自尊心太強?平常做事要隨分隨力,盡心力完成,做完後才能心安理得;即使結果未必盡如人意,也不會心生憂惱。

101.慈濟有「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每個人都有脾氣、習氣,自己的心念要先轉,讓心量開闊,才能真正地法入心。

102.凡事「知足」就會懂得「感恩」,有感恩心的人容易付出大愛;所以無論他人說什麼、做什麼,因為心中有愛而能「善解」,他人有錯也會有「包容心」。

103.有一個共同語言就是真誠的笑容,能表現出親切感,加上一個關懷的擁抱,則大愛無障礙。

104.米契爾博士是第六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他曾語重心長地感嘆:『從外太空看地球,其實只看見一個圓,看不到國境分界、種族差異,也看不到紛爭或戰亂。』他表示,人類若到其他星球自我介紹,不會說自己來自美國或哪個國家,一定會說來自地球。

105.普天之下,人人的愛心要拓寬、擴大,包容到所有眾生都要關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106.佛陀教導我們眾生平等,沒有愚賢之分,即使年紀小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分令人想像不到的智慧,所以不應輕視任何人。

107.一般人常分別表相的差異,以致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譬如有些種族自認優越,是其他種族低等而加以壓制,這種優劣分別,隨著人口愈多,累積的對立愈大,動輒起衝突。其實人人本性與佛同等,只是業力牽引,煩惱叢生;若是回歸清淨本性,沒有他、你、我的差別,如此就沒有什麼分別心。

108.由於人難免犯錯,無論有意或無意,都是一分惡業,並非時日過去就消失,其實業的種子依舊存在,所以要虔誠地懺悔過錯,不再造新殃。

109.懺悔,就是堅持知錯悔過,以智慧耐心地洗滌內心的汙垢;能懺悔則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lly Chen 的頭像
    Billy Chen

    名堯的部落格

    Bill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