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此書作者釋聖嚴乃法鼓山創辦人

是台灣佛教四大名山創辦人中唯一讀到博士的

他把大眾常問問題做解釋

76則問答

 

 

心得:

這本書是從外婆家搬家時大舅舅不要的書堆中拿到的

非常高興能看此書

對佛學有基礎瞭解

也解開一些先前疑惑

 

「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未來選擇可能會選求生東方

 

此書一些觀念與命運、因果、因緣有關

盼自己持續以了凡四訓的方式來改變命運

 

盼未來伴侶本身是吃素的

吃素應該無關宗教、健康、環保

而是慈悲心

 

佳言5談器官捐贈不能亡者沒生前允諾

身故家人代決定捐

這是對的想法

 

佳言6談打掃時不小心傷蟲蟻

我在打掃時確實都會顧慮啊

 

佳言8說放生

以前聽過

是否商人會再去抓?

但商人與我應分開談

目前都是善待腳下的小動物

目前經濟拮据

未來可以考慮花錢放生

 

佳言11談佛事非儀式

必須真正參與

往後若參加或辦理親人喪事

希望能真正投入

 

看到佳言14放寬了心

但還是要勸戒他

 

佳言21說五術佛家不肯定不否定

確實有它的道理

過去學習幾樣不精

對未知甚感興趣

目前有下降趨勢

 

佳言25談帶業往生

1次聽到

仍覺得不可思議

不用受果報好像不公平!?

 

佳言27說大修行者都以凡人自許

告訴我們對於自稱神佛者都不予採信

 

佳言28談佛不能改變業力

求佛只能求開智慧、消煩惱之類精神層面

無法求物質層面

 

佳言30說廣結善緣須考量現實

確實沒錯

 

佳言38談正統佛寺不會有籤筒及其他諸神偶像祭拜

有稍微影響我往後廟宇的選擇

 

佳言47說學某學問要精

五術上自己幾門只懂皮毛

盼能更加精進

佛學也是

 

佳言52談地獄門前僧道多

知道此話來由

覺得有道理

 

佳言57說若非大善大惡

不能改變定業、定果

失望之餘應該要更精進修善積福

 

接近佳言61還有很長距離

 

 

佳言:

1.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的福報是由於過去世的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越多,存款越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越多,福報所剩越少,終有用畢之日。應該一方面繼續修福,同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2.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禪、唸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的情況,那是種擾論,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3.素食是佛法所強調和鼓勵的,如果能夠辦到的話,這是基於慈悲的立場,不是現代人為了健康和經濟的原因。事實上,肉食既傷慈悲,也的確有損健康,所以,大乘經典如《梵網經》、《楞嚴經》等都強調素食,嚴禁肉食。

4.不得墮胎,也不得以安樂死的名目來處理自己求死或已無自覺意識的植物人;否則,就是殺人罪。

5.關於器官捐贈,如果在生前捐贈,當然已經獲得捐贈人的同意,縱然在死後移植,也必須預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則亡者對於遺體尚有一分貪戀和執著,便會引起他的瞋恨及怨怒,甚至影響它的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的去向。

6.當比丘們的浴室、浴池由於多日未用,滿生小蟲,負責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佛說:『除盡汙水,清潔浴室。』比丘說:『會傷蟲!』佛說:『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於是比丘釋然。這個例子是說為了維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予以清理打掃,目的不為殺傷蟲類,因此,不算殺生。當然,不得用藥物噴射殺蟲,只能以打掃、清理、消毒的方式來防治或退治蟲蟻的進入和繁殖。

7.如果在耕種時,難免會傷及蟲蟻,但為了我們自身的活命,不用說耕種,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勞務,也會無意殺死蟲蟻。所以,只有經常多唸阿彌陀佛,願愚痴而無知的眾生,於死亡之後,轉生善道或超生淨土,不算犯殺生戒。

8.若夫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9.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10.自然環境的限制使得放生運動越來越困難。不過,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至於能夠延長多久?我們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比如說,要放鳥類,就先得考慮放什麼鳥、在哪兒放、什麼時後放,才比較安全有效;放生魚鱉水族,也當首先研究考察牠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最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如果不能求得百分之百的可靠,有百分之五十也不錯,即使今天去放生明天牠們又被抓,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11.佛事不是儀式,不可把佛事作為葬儀的一個節目來看。家屬親友必須盡可能地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而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莫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

12.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條件的,當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13.由於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眾生乃至於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家,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和延生的道理。

14.個人生死個人了,個人罪業個人消,正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15.今日的附佛法外道及自稱上師的神鬼教,都有密法密傳之說。在印度的各派外道中也有這種現象,比如現在流行的超覺靜坐,就有它的字訣密咒,台灣的一貫道也有五字訣。對正常的社會而言,這種密法的流傳,是不健康的現象。

16.佛教不相信定命論,但是相信因果論。因果是可以改變的,過去已造的因加上現在的因,可以改變它的結果。但是佛說:定業不可轉,重業不可救。

17.古來已有「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的諺語。殺生太多,不免引起戰爭,而相互的殘殺與鬥爭,則會招致兵荒馬亂、十室九空、哀鴻遍野等劫難。

18.眾生為了逃避劫數,必須修學佛法。修五戒十善能免除三塗之苦;若能開悟而得智慧,即可出離三界的生死之苦。如果自己沒有信心修好五戒十善及禪定智慧,也該多唸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同樣可以出離生死的範圍。可惜眾生只畏苦果,而不知避惡因。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即時去惡向善,廣眾福田,修學佛法,發菩提心,求成佛道,如此即可免遭受未來的劫數之難。

19.欲知過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做者是。

20.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21.以佛教的觀點看來,對於命相風水之術,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為他們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無大患;所以,釋迦世尊禁止弟子們從事星相、風水、卜筮等的行為,但也沒有反對他們的存在。

22.從佛家的立場說,人的禍福吉凶,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這是先天的;如果加上後天的努力或懈怠,就會改變或影響這生的命運,這是後天的因素加上先天的條件,而構成所謂命運的好壞。

23.我所熟識的名地理學家李易濃先生說:要有1.積功累德。2.生辰八字。3.地理風水。三個條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夠富貴壽考。所謂生辰八字,就是先天的命理,所謂積功累德就是後天的努力修養,地理、風水只佔其中三分之一。如果命壞而又心惡、行為不正,不會找到好的風水,縱然已得好的風水,也會遭受水災、地震等地自然災變所破壞。而且他又說:『三分風水七分做。』也就是風水必須加上人為的努力,去改善環境。因此,從佛教的立場說,風水、地理雖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是決定的道理。

24.對命相、風水、卜筮僅止於參考,不可盲從盲信,否則反而會遭致心理上的困擾及生活上的不便。

25.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三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綜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薰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於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薰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

26.從佛教立場看,修善積福是以持戒、布施而得人天福報。以因果的觀點來說,教化大眾、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受苦報。如果遭受到災難、貧病等情事,最好的方法是懺悔、積德、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所謂吉人自有天相,這是由於自修善法而得到護法神的惠助,以及諸佛菩薩的庇佑,不需要通過靈媒的關係來以善鬼趕惡鬼、以正神驅邪神。

27.真正的大修行者,必定以凡夫的身分自許,否則,很可能成為鬼神及魔道的伴侶。釋迦世尊強調在人間活動並具有人間身的佛,是人性本位的佛,是人格健全的佛,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人成即佛成」。

28.佛的全知、全能並不是等於神教所說的「萬能上帝」、「萬王之王」,因為對眾生而言,佛不能改變眾生的業力,只能夠教化眾生自己努力來改變他們的命運,但也需要看眾生本身的條件。

29.佛能夠以佛法開導眾生,使眾生自己來修善、積福、消災、免難,因此,佛度眾生,實際上還是眾生自度,否則就違背自然的律責和因果的秩序。

30.如果僅有微弱的力量,則應該集中起來,選擇急需援救和護持的對象。比如說和自己比較熟悉、親近、關係較深的人,即家人、親人、師長、友人等為優先;否則,自不量力地去廣結善緣,是不切實際的。

31.由於一般人的財力、物力、體力、智力和時間都很有限,所以如果盲目無原則地廣結善緣,不但效果不彰,還可能會招致無謂的困擾。有的情形是,雖然自己已竭盡全力,甚至已影響到家庭的生計、個人的健康,但所得的回應卻是令人怨憤、遭人猜疑,如此的結果更可能因此而喪失了信心和道心。

32.佛教所講無神論,是說諸法由因緣所生,宇宙萬物由眾生的共業所成,承認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說的全知、全能,主宰創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後而唯一的神。

33.佛教的無神論主要是基於諸法從因緣所生的現象,說明眾生是由業力感得的果報。每一眾生,各自造業,個別受報,而許多眾生,於往昔生中,曾造無量業;同類的業因,感同類的果報,出生於相同的環境,這就是佛說眾生無盡、世界無窮,是眾生的自作自受。

34.佛教的無神,並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於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當作眾生的類別,所以《華嚴經》、《地藏經》,乃至於《阿含經》等,都講到鬼神,佛教不是「無鬼神論」者,而是不以為有獨一無二主宰宇宙的創造神。

35.佛教的古聖先賢無不主張以佛法解釋佛法,皆謂:『依經解經是佛說,離經一字即魔說。』

36.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並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應,更能使信仰者淨化自己、強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薩與佛,更能成為菩薩與佛。

37.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民間信仰則以盲目的依賴及媚神的行為來達成他們的希望。

38.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籤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39.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俱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40.《中觀論頌》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

41.常聽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也就是說個人修行不同於集體修行,在明師指導下修行和無師自修,更是大不相同。

42.孟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43.佛法講因果也講因緣,過去的因,如果加上現在的緣,他的結果就會改變。

44.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一切的災難與不幸的遭遇,都是來自過去所造的,加上現在的未曾努力,不必怨天尤人,當以正常的方式作合理的改善。因此,遇到疾病及困擾,便稱為魔考的觀念,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被承認的。

45.孟子:『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因為那些邪師對社會人心有誤導作用,使人間產生更多的紛擾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們學習某些邪法、邪說和邪術,不僅不能開拓人生境界,反而會為自己帶來身心的傷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實在很難識破這些人的真偽、邪正。

46.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嗔等執著心。

47.近代的思想家胡適之曾經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經深,不能成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所謂門門通,門門稀鬆,不能在任何專門的範疇中出類拔萃、登峰造極,就不能夠見其成就和獨到的特色,那不是專家,而是一般的通才。

48.佛法貴在一門深入,不論用顯、用密、誦經、持咒、作觀、禮懺,或唸任何一佛、一菩薩的聖號,修任一法門,只要持之以恆,就有感應,即能達成修持的目的。也就是說,唸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唸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唸觀世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唸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作觀能夠入定、開智慧,持名唸佛和唸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

49.若教他僅持同一經咒和僅唸同一聖號,有些人會感到單調,乃至於無聊。所以,每日持誦幾種不同的經咒、聖號和讚偈,比較妥當。但是,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50.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51.僧尼律:『犯過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又有說:『有戒可破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52.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既非佛家語,也非道家語,而是在明朝之後,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齋教徒眾都是在家人,他們剽竊儒、釋、道三家的若干名詞和觀念,似是而非地組成新興宗教和秘密結社之民間信仰,因為他們是在家人的宗教組織,所以,在排斥他教及吸收信徒的利益衝突之下,不得不跟出家的僧侶及道士,採取敵視對立的態度,因而傳出「道降火宅」的口號,鼓吹俗人修行容易升天得道,渲染捏造出家修道者的困難、黑暗、腐敗,宣揚僧道多下地獄的觀念。

53.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難保沒有破戒、犯戒的人,釋迦制戒就是為了防範、制裁、處理這些事件。儒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家的凡夫,在未修成聖賢之前的修學階段,因為不乾淨,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點,跌倒了再爬起來,犯了戒再懺悔,乃是正常的事。

54.只要自心與佛的慈悲與智慧相應,自心即是佛的全體大用。因此,《宗鏡錄》的作者永明延壽禪師主張:『ㄧ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55.佛教主張依法不依人,教團以三寶為中心,不以特定的個人為對象。但是中國人一向持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觀念,以人為重,以法為輕,若有學行俱優、智慧與慈悲並重於世的高僧出現,自然形成以僧寶為佛教中心的局面。

56.「佛」就是徹底的解脫者、圓滿的智者和無上的濟世者。

57.凡事不能違背因果,一定要發生的事,鬼神幫不了忙,預知於事無補,只有善惡勤惰的因緣可以改變;若非大善大惡,不能改變定業、定果,只要盡心盡力,為善去惡,行佛所行,言佛所言,學菩薩所學,未來的命運就操之在己。

58.佛法的化世救人,自始便以心為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煩惱、智慧兩個名詞來說明。煩惱增加則精神混亂,智慧增加則精神清明,要利用修行的方法來消解煩惱、啟發智慧。

59.在印度時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蓋物質的自然,講心就以統攝了物質的自然現象。所謂「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煩惱的心稱為識,清淨的心稱為智,凡事對於任何現象的拘執,都屬於煩惱的層次,佛法不重視諸法現象的探究,而是著重於如何轉識成智,否則容易本末倒置,執著幻化的現象以為實體。

60.佛法的根本教義---三法印和四依為基準,所謂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從因緣法看,是無我的,是空的;從因果法看,是無常的,是苦的;無常與苦是世間法,無我寂靜是出世間的解脫法。

四依是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從三法印的原則看一切經教,就可以過濾而見到什麼是純佛法;用四依來衡量一切的經典,也可極其容易的發現,何者是佛法,是我們可以依據和信賴的佛法。以此標準,即可明辨哪一些是佛的根本教義?哪一些是隨順世俗要求而說的方便教義?

61.如果坐中性慾衝動,宜起座禮拜、經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為快速,唯體弱者不宜用。如果氣脈已經暢通無滯,便不會由於氣聚生殖系統而致引發性慾衝動的現象了。如能專精於方法,不顧生理反應,氣脈極易通暢,而得輕安境界。別說獲致定樂,即使輕安之樂,亦較性交快感,快樂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貪愛男女色,亦不易有性衝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