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本校麻豆分布除應英系外其他科系皆需做專題才能畢業

但這篇並非要抨擊

而是以盡量客觀的方式提出看法


當我屢次和系上、院上提出此看法時

都會用做專題的優點來回覆我

例如說這是一份大報告

可以增進團隊能力

分工合作能力

溝通能力

邏輯思考能力

與社區交流

大學幾年來的學習菁華之融會等


我認為大學不需要專題的觀點為:

1.它花費的時間很長

這是個兩個學期的課程

第一學期前的寒假就需要做一些準備

中間會涵蓋到暑假

暑假當中可能需要去做發放問卷、分析等動作

接著第二個學期仍需要繼續完搞、口試、定稿等


是的

它得花一年

當證照制度已成趨勢時

學生希望能有更多時間來準備

若是大四下才來臨時抱佛腳

怎會有足夠競爭力呢?

所以系上可能安排同學們在各年級都有些規劃或建議考什麼證照

當安排後

專題出現便有了阻礙


2.有些報告也是大報告

幾個重點科目的報告也是種大報告

大報告枉論團隊、分工、溝通等能力養成

這些大報告有的需要到外地

也實踐了與社區交流的部份


3.並非所有人都喜歡研究

依據生涯興趣量表來說

人可分為六大類型

如事務型、研究型、商業型、社交行等

在做測驗時會針對這六大類型選出你三個分數最高的類型

作為你了解自己和未來職業選擇的參考

我認為約有一半的人對研究是無太大興趣的

這些人其實可以利用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能是搞社團、服務社區等自己想做的事

而不用去做那些跟自己類型沒相關的事

對那些人而言

研究枯燥乏味


4.研究不等於企劃

有的老師還會說

當你完成論文

會對於你以後在公司寫企劃案有幫助

但大學其實報告不少

重點科目對於格式、論述方式

甚至是問卷都有要求

且以我擔任過系學會文書部長及參加過青年活動企劃師的經驗來看

我不認為研究和企劃的相關程度有到一半



有的老師也會說

有些畢業的學長姐會認為先前做論文的期間是個美好時光

我認為會回來學校的學長姐有可能是以考上研究所的為居多

若是如此他們會這樣認為是當然的

若不是如此

我認為過去都過去了

它不是造成什麼國仇家恨的事情

且加上回憶本身的一種特殊性

可能便會覺得過去那段期間還不錯


就我目前大四下已做完專題的而言

那段期間過去了

人生逆來順受

美好?也還好

很爛?也不差

此篇文只是想把觀點全呈現並加上些心得和少許牢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ll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