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08/6/8

撰文者: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傳播與科技學系林崇偉助理教授



內文:

在夙以電機資訊工程卓越研究發展聞名的國立交通大學裡

做為一位人文社會領域科系的教師

每到鳳凰花開驪歌高唱的六月

當我眼看著我的畢業生在高科技廠商徵才攤位前

焦慮地思考是否「畢業」就是「轉業」問題的時候

我總覺得

年輕人的未來不應該是這樣的!


一個多月前

交大剛歡慶在台建校50周年

學校所規劃「交大50、台灣50、影響50」校慶主題活動票選出50位傑出校友

盡是台灣科技標竿企業領袖

我們可以說:交大一所學校的歷史和榮耀

正具體而微地顯示出過去50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

展現了全民對於技術發展、製造生產、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的渴望和努力


然而

當一個社會對第二部門 (工商企業)發展過分強調的同時

必然引發資源分配排擠和社會部門發展失衡的問題


五十年多來

台灣社會第三部門中諸如:環境生態、道德倫理、教育體系、弱勢照顧、多元族群與文化發展等等人文社會議題

一直都被認為是「次於經濟發展的」、是「附屬的」

未能獲得足夠的社會關注與資源

呈現出相對弱勢的發展

但由此所引發的一連串社會問題

卻須讓畢竟是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台灣人民一起買單


諸多對台灣社會發展失衡的探討研究指出

最關鍵的核心就是:人才的失衡發展!


長久以來

爲了追求更高經濟收入成為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

為了順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和父母期待

台灣最優秀的年輕人

一窩蜂地投入自然科學理工領域

畢業以後

則在製造與科技產業裡搶破頭地爭著在自動化與網路化後日益僧多粥少的飯碗

好像那就是他/她們唯一的出路?!

相對的

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則可能意識到自己「不是最優秀的」

是「競爭力較差的一群」

可能是「畢業」就得要考慮「轉業」的

更是必須得培養「第二專長」將來才能討生活的


但事實上

在最需要具備人文素養和新科技能力年輕人投入的

諸如:弱勢身障、社會服務、社會工作、愛心公益、社區營造、地方文史

乃至於觀光旅遊、餐飲服務、醫療保健產業和團體裡面

我們看到的盡是白髮蒼蒼的領導者和熱心服務的退休義工


其實

隨著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

相對於無論在生產、成本、利潤、人才方面都已經競爭爆炸的第二部門

第三部門正充滿產業發展和創新創業的機會!

台灣多元族群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更多科技與人文跨領域人才的結合

潛力無窮、機會無限!


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在求才若渴的NGO/NPO裡

顯然正有著極大的揮灑空間

而也唯有將真正優秀的年輕人才導入

台灣社會第三部門的未來發展才能有紮實的基礎


所以

在這畢業的季節

與其汲汲營營地尋找一份第二部門裡的「職業」

或許

年輕人正可問問自己

到底什麼才是自己的理想?夢想?

什麼才是自己一生的「志業」?!

這正是「新世代」創新創業的「新方向」

更是台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機會」!



心得:

跳脫傳統的文章?

或許可以這麼說

對NPO、NGO有興趣可加入的話

我已經聽了不少遍

但其實我認為這篇文章重點是

做自己

不要一昧投入

人生的意義不僅在於賺錢

也要活的快樂

當然工作也要快樂

我認為會讓你快樂的工作才是你適合的工作

可能一開始無法去做

但可以朝這目標來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lly Chen 的頭像
    Billy Chen

    名堯的部落格

    Bill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